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白瑾撰写的文章《多轮驱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西安日报》(2025年8月11日07版)发表。全文如下:
多轮驱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白瑾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和人才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我们需要从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三个维度,探索如何建强基层党组织和人才队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秦岭山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长安区黄良村的主要成就
黄良村位于秦岭北麓。村子紧邻子午大道,便于村民外出务工,因此造成村内出现了人口空心化,大量农房闲置的状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近郊的区位优势凸显,便于村子承接城市产业、人才和消费外溢。基于此,黄良村打造出文化创意街区,并孵化出一批年轻创客和新业态,实现再就业创业100余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成就。
一是党建引领组织振兴,选优配齐基层党组织,建立起了农村党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双向培养”机制。长安区委组织部高度重视“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工作。202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长安区委组织部通过从优秀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把青年人才培养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
二是党建引领人才振兴,新业态促进乡村社会转型,以产业项目汇聚外部人才。通过“主理人孵化计划”,黄良村党支部吸引设计师、手作人、音乐人等入驻,用“轻资产+强IP”模式激活老村庄,也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的系列变化。一方面,新业态给村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村民在租赁空屋中不仅获得了租金和就业机会,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打破了城乡文化边界,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作为“新村民”的乡村创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正在打破农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此外,通过将宅基地托管给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游客由“吃农家乐”的浅层消费转变为“文化生产者”和“体验者”,这种市场影响消费结构的转变拓宽了村民的视野。
三是聚焦民生福祉,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效能。首先,村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文化艺术街巷作为曾经的“荔枝道”,为改造排水系统、路灯照明等情况,街办及村“两委”积极筹资,不仅铺设水泥路面,安装太阳能路灯,还整修了荒废土坡。其次,深入探索“村校共建、村社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村委会为多所高校打造实践基地,并与研究机构合作,为街区发展提供指导和智力支持。再次,为外来企业或工作室租赁闲置宅基地,村里统一提供水电改造、网络推广。同时,数字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黄良村以群众服务类窗口为主,正在搭建黄良新村数字化乡村App工作框架。由村民集体自主建设运营的黄良村乡村文化街区极大丰富了乡村治理的内涵。
长安区黄良村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上级部门要为基层减负,精简村级政务项目,加快“市-区-村”三级数据网络一体化建设,把村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问题。
二是更加重视人才振兴工作,吸引和培育各类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也是加快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变量。结合黄良村的实际,外部创业人才、本村回流人才、选调生、驻村帮扶干部,共同组成了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但是,人才的数量与层次与村子的快速发展和村民多样化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是以解决好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黄良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商户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密切联系群众,村干部深入房前屋后,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听实话,讲实效,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但是,农村情况较为复杂,村民利益诉求多样、琐碎,“一网多格”治理体系尚不完善,较为繁琐的村务一定程度上会消耗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一是整治形式主义,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加强党性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一方面,要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严防“文山会海”变形变异;减少频繁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要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搭建“区(县)-街办-村”一体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部门非关键数据共享机制,减轻基层干部重复报送数据、资料的工作压力。此外,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学会聚焦学、系统学、有效学,主动破除“信息茧房”。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农村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占优势,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因此,在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有办企经验的村民等群体。在吸引外部人才方面,应侧重培养愿意在村创业的“新村民”。随着城市租金、人力资本的提升,农村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优美环境对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两类人才视野宽阔、具有市场意识、善于整合资源。在完善人才创业奖补政策方面,政府要完善房租补贴、税收优惠、大学生实践补贴等优惠政策,优化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配置,达到“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是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民生改善相促进,以“共建共治共享”彰显治理温度。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创客代表组成的议事机构,构建“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针对村民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引进社会组织,设立“调解工作室”和“法律诊所”,尽量让简单问题不出村,复杂问题走法律途径,提高民生服务能力和综合治理效能。通过“村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协调街办、社会资源,解决村民切身利益问题,彰显基层社会治理温度。
(作者系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