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动态
院联动态

当好秦岭卫士 建设生态家园

来源:《西安日报》2025年8月4日6版
2025-08-04 02:01
124
分享到:

刘吉发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是我国的中央水塔。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独有特质和十分强大的生态功能。保护秦岭是陕西乃至西安的重要任务,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战略的“国之大者”。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理论是实践自觉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不断推进,对秦岭生态价值的学理研究也随之展开。秦岭具有国家层面的生态战略价值,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聚焦秦岭生态价值的理论阐释,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的系列成果,全方位深化了对秦岭生态价值的理性认知,形成了对秦岭生态价值知识体系的学理自觉,为秦岭生态保护实践的政治自觉提供了学理支撑。

生态理论创新本质上是生态问题的破解之道,秦岭的生态价值转化早已进入党的理论创新视域。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这正是对秦岭生态价值转化的深刻论析,为我们理论宣传和学理阐释提供了思想指导。当前关于秦岭生态价值的理论宣传和学理阐释,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及理论工作者的生态自觉,必将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挖掘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自觉奠定理论基础。

当好秦岭卫士,提升保护效能

秦岭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南北气候分界线,具有重要的生态链接和调适功能,其生态多样性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其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得秦岭山脉孕育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元的文化类型,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被尊为“中华父亲山”。从古至今,秦岭一直扮演着中华民族生态家园的角色,从而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规律。

当好生态卫士,让祖脉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陕西牢记殷殷嘱托,扎实推进秦岭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作,精准施策,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治理模式,开展省市联动,相继出台了关于秦岭保护的系列政策、规划、条例及意见,全面加强秦岭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秦岭生态保护实践,主要通过秦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来实现。秦岭保护区占西安市市域面积的55%,是西安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是西安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把秦岭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三个层次,并做出了不同区分的保护规定,进而明确了各区施行的主体责任,彰显了对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精准施策。同时,依据不同保护区的生态特质,立体化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生态技术手段,不断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科技化进程。

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同步共进,制度建设与技术开发相得益彰。如果说生态保护着眼于秦岭的整体发展,那么生态治理则聚焦秦岭的生态问题。当前,面对秦岭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西安迅速行动,建立清单,一抓到底,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了秦岭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不断推动秦岭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的实践创新。同时,坚决当好秦岭卫士,一体推进“整改档案化、巡查常态化、保护社会化、监管智能化”,在保护与治理融合机制上整体发力,不断提升秦岭保护整体效能。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自觉培育生态文化,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精神动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内化到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厚重的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基因密码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新时代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模式,这表明了中华文明始终包含着生态文明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生态智慧,这正是当今弘扬生态文化的文明根基,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文化基础。今天,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社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行为规范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让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生态是秦岭的永恒底色,秦岭文化本质上是生态文化。挖掘秦岭价值和秦岭文化,本身就是在弘扬秦岭生态文化,旨在建设在地居民与秦岭生态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让守护秦岭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内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意识、精神状态和主体素质,进而成为参与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行动自觉,为打造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秦岭既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秦岭生态与秦岭文化的二维融合,为西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奠定了应有的文明基础。当下,我们要从理念引导到行为规范、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培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

第三,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家园,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秦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在国家生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上下联动、全民同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制度建设和技术开发作为双轮驱动,全面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建设“三生”社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当好秦岭卫士,守护中华民族祖脉。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快速导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