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动态
院联动态

雷蕾在《西安日报》发表文章:“唐诗之都”品牌效应如何最大化

《西安日报》2025年11月10日第5版
2025-11-10 07:00
280
分享到:

“唐诗之都”品牌效应如何最大化

雷蕾

   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明珠,长安是唐诗创作的地理中心。唐诗与长安有说不尽的故事,今天的西安建设“唐诗之都”是再现“华夏精神故乡”的应有之义、时代之责。“唐诗之都”建设既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应对着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中国大国崛起,对内坚定文化自信和对外推动文化传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在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在新的发展背景中,以“唐诗之都”建设为龙头,推动系统性工程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西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唐诗及其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体系,围绕这个广阔的内容体系,西安打造“唐诗之都”可以理解为六个层面的建设,而且各个层面都可以持续深化,从而使其品牌效应最大化:

   第一,唐诗形象之都。外在形象建设是树立品牌最直观的手法,包括对唐代遗址进行勘探、保护和展示;将唐代文化符号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在唐诗相关文化遗址点、记忆点树立文化标识;恢复特色植被;标识和使用唐代地名;建设唐诗文化公园和唐诗博物馆等。此外,在景观设计和城市风貌上体现“诗意”,也是其中的关键要求。这些硬件和符号体系建设对营造“唐诗之都”氛围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二,唐诗体验之都。建设“唐诗之都”,不可能创造出人人能作诗吟诗的文化盛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唐诗之都”的想象,除了感受唐诗的语言和意境之美,本质还是通过唐诗描述的文化氛围,亲近古人,理解古人,探寻其生活方式、感悟其精神情趣。因此,城市在开展唐诗诵读、唐诗教育、唐诗文艺演出,联合打造唐诗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更要创新再现唐诗中描述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武术、百戏等,依托前期建设的遗址公园等场所开展四时节令活动,这是唐诗文化与体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此才能带动旅游产品升级,丰富旅游线路的组织方式,推动唐诗研学游、文化朝圣游等深度游的发展。

   第三,唐诗寻梦之都。特别提出“寻梦”二字,是因为唐诗与盛唐气象对于广大唐诗爱好者和向往大唐盛世的人而言,始终是一种高远而美好的梦想。西安,作为古都,无疑是最具潜力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地方。因此,在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之上,必须打造引领性的品牌项目,以提供给游客最为深刻的文化体验。现提出以下几项亟须推进的项目建议:

   一是“夜长安”标志项目。“九天阊阖开宫殿”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运用现代虚拟成像技术,在夜间复现重要宫殿遗址的全景影像,营造“入夜即长安”的壮观体验。这一手法既可以满足大遗址保护的要求,也方便来访者了解遗址曾经的面貌,特别能够为后期引入各类演艺活动和节庆庆典提供重要的展示背景。

   二是推进“天街”标识及内容展示项目。“天街小雨润如酥”是长安的典型意象。今天有必要加强承天门—朱雀门—明德门遗址唐代轴线的保护与利用,提升重要节点的遗址保护水平,强化标识指示系统,优化朱雀门俯瞰大街的视觉景观,丰富沿线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对古长安的无限遐想。

   三是启动王维辋川别业文化区项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大唐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王维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他长居长安并在蓝田县主持设计建造了闻名千古的辋川别业。作为唐代文人园林的典范,辋川别业虽早已不存,但仅剩的古银杏和墓葬,加之周边的山川风物,仍是今人文化朝圣的热点区域。在“唐诗之都”建设中,应下定决心尽快启动对辋川别业遗址区域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土地协调、村庄整治、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措施,重塑“辋川别业文化区品牌”。

   四是“终南阴岭秀”“白鹤坐松梢”是唐长安的山水之美。终南山作为众多唐诗创作的灵感来源,应依托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结合秦岭的自然美景,打造以唐诗文化为主题的村落,形成集餐饮、住宿、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景观体验区。

   第四,唐诗研究之都。西安是唐代文学与唐长安研究的重镇,未来应进一步发挥这座城市在唐代文学、唐史、隋唐考古等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汇聚西安的研究力量,筹建“唐诗及唐代长安国际研究交流中心”。通过整合各学科研究成果,构建唐诗、唐文、唐代墓志碑刻、唐代绘画和音乐艺术等各类本地资源集聚的网络数据库,定期举办学术年会和公众活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唐诗与唐文化研究平台。同时,应依托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社科评奖等,深化唐诗文学的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如唐诗与长安景观、唐代餐饮发掘与转化创新、唐代百戏的保护与创新利用等课题,为建设“唐诗之都”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支撑。

    第五,唐诗产业之都。“唐诗之都”品牌建设,要立足“产业赋能文化、文化激活产业”的思路,致力于将唐诗从文化符号转变为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使唐诗文化成为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塑造城市形象、开展学术研究、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通过“场景落地、链条延伸、技术赋能”同步构建“唐诗+”产业生态。例如,围绕唐代节令活动,突破“单次活动”思维,在特殊活动设备,如百戏机器人、巨型活动机械的设计制造上积累经验,打造完整的生产开发链条,让节令经济从“短期的热度”转化为“长效的产业”。

   第六,唐诗传播之都。唐诗文化传播要通过“多形态覆盖、大小屏联动、针对性破圈”,从“浏览体验感、视觉冲击力、内容吸引力、话题趣味性”等方面下手进行推动。在内容转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唐诗从传统的文本形式向多形态体验转变。如通过图片和短视频复刻唐诗意境、诗人故事,再现经典场景;开发唐诗主题互动游戏,通过诗句线索解锁长安标识;推动《长安三万里》《唐朝诡事录》等优秀动画和影视剧的续作,以年轻化的叙事方式引领唐诗文化传播。在渠道分发方面,同时考虑大众破圈与圈层深耕。针对大众群体,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建立唐诗传播矩阵。针对古风、研学等小众圈层,在小红书、豆瓣等平台搭建“唐诗交流社群”,组织线下“诗词雅集”“遗址寻诗”等活动。针对国际受众,在YouTube、TikTok等平台推出多语种唐诗小课堂,用动画、插画等形式解读诗句意境,并将唐诗元素融入西安文旅海外推介片,借助“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符号,加强国际认知。

(文章来源:《西安日报》2025年11月10日第5版(理论与实践版)。作者雷蕾系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