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动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深度挖掘和保护传承工作走深走实,2024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市工作专班提出打造兼具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秦岭终南山一直以来都是西安的“生态花园”和“文化富矿”,包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传统村落、A级景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00多项自然与人文资源,资源类型多、数量大。但这些资源点遍布于600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且受地形阻隔的影响,各资源点之间的联系受限,缺乏整体保护和统筹利用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作为彰显秦岭文化精神和内涵的核心区域之一,终南山历史上与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等重要时期在文明演替、制度确立、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了紧密的伴生关系,淬炼出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山水形胜与人文景观,集中反映了秦岭作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的深刻意义,是秦岭文化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标识。目前,公众对于终南山文化的感知力不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与华山、太白山等秦岭文化聚焦区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破解终南山在自然人文资源保护传承等方面所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在充分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参照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和形式,打造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成为高效整合资源、促进遗产活化、彰显价值魅力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秦岭终南山生态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途径。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以规划为引领,厘清资源保护与传承利用之间的内在关联,是确保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科学布局、有序建设、稳定运营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基础。
一是建设目标。在资源保护上,严格落实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整合自然与文化两大类型资源,衔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2023-2035年)》,打造新时代自然与文化资源统筹保护、系统管控、智慧管理的先行示范地。
在文化传承上,深入挖掘秦岭终南山文化价值,提炼总结能够代表终南山文化精神的特质,系统构建完整展示“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历史文化脉络的文化空间序列,深度激发在历史孕育、文化积淀、民族凝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强化民族认同的特色标识地。
在文旅融合上,用好秦岭终南山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通过“旅游+”“+旅游”等方式,推动各类资源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塑造以文旅为抓手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国家生态屏障民族思想之源”这一主题品牌的影响力,将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支撑西安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承载地。
二是整体布局。按照“中心整体展示、线型廊道串联、主题片区承载、重点点位支撑”的原则,以环山旅游公路为纽带,构建“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中心”,指秦岭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作为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依托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打造兼具终南山文化展示与大熊猫国际交流双重功能的文化高地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
“一带”,是以环山公路为轴线的主题形象带,总长约166公里。依托关中环线、秦唐大道的交通优势,串联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重点文化资源,打造线性生态文化廊道,构建统一的标识形象系统,促进“交通通道”向“文化形象带”的内涵升级。
“十片区”,是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空间,也是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和场景塑造的主要承载。根据文化主题、资源区位等要素,确定骊山秦唐文化保护传承区、葛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辋川隐士文化保护传承区、蓝田祖脉文化保护传承区、白鹿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半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区、终南唐诗文化展示传承区、蔡家坡艺术文化创意区、楼观老子文化保护传承区、老县城传统人居保护传承区等十大重点片区。各片区内,制定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生等五方面具体项目,引导各片区保护实施。
“多节点”,是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内分散性资源点,主要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产、A级景区、文化馆、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等。通过提升各节点的基础条件、文化内涵及展示水平,加强与“一中心、一带、十片区”的有机联动,使其作为彰显秦岭终南山文化价值的重要支撑点。
三是功能分区。为明晰各类资源的刚性底线及管控边界,确保总体布局能够在空间上有效落位,参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划定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
管控保护区是文化公园的基础资源空间,由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组成。
主题展示区是文化公园的主要实体空间,包含与秦岭终南山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范围、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以及与终南山关联紧密的山体、河流、湿地、农田等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空间所组成。
文旅融合区是文化公园的价值延展空间,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优质文旅资源组成,包含主题展示区并向周边的文化、生态、农业、文旅等资源空间拓展,包含就近具备文旅发展潜力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馆及城镇、村庄、产业平台等空间。
传统利用区是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空间,由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之外的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所在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组成。
四是配套工程。根据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基础以及配套设施方面的现状,从构建统一标识系统、健全交通服务设施、完善通信服务保障、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塑造知名品牌形象等五方面着力,形成有效支撑文化公园高水平发展的支撑条件。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计划与进程
结合工作实际,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分近期、中远期两个阶段建设。其中,近期为2025年至2026年,中远期为2027至2030年。
一是近期目标及工作重点。至2026年底,终南山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所提升,遗产保护、文旅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工作初见成效,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初步成形。该阶段,加快推动“一中心”场馆设施及“一带”标识系统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完成秦岭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场馆及其配套环境建设,基本建成环山路文化标识系统,有序启动“十片区”及各“节点”内的项目策划、立项、规划设计等工作。
二是中远期目标及工作重点。至2030年底,终南山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各项工作成果显著,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全面建成。该阶段,加快推动“十片区”及各“节点”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吸引力强的文旅产品;同时,优化各重点“片区”、各“节点”内部和周边交通环境与标识系统,加强与“一带”交通路网和标识系统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旅游出行服务水平。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成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实现高度统一,成为大秦岭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的样板,进一步助力西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对于提升秦岭和西安国际文化影响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具有深远意义。
(执笔: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何永毅;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姜岩、王嘉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