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动态
院联动态

切实保护好秦岭终南山文化资源

来源:《西安日报》2025年9月8日06版
2025-09-08 02:59
145
分享到:

西安市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工作专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西安市委、市政府于2023年印发了《关于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工程”,旨在摸清秦岭(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并编制《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实现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更加全面、系统、精细的保护管控。

秦岭终南山文化资源富集

长期以来,秦岭终南山的保护更多依托《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指向水源、林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要素,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内容在现有框架中显得不足。已施行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的重点覆盖中心城区范围,也需要把秦岭(西安段)的相关内容补齐。因此,开展面向全域全要素的资源普查与保护传承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过去两年里,我们会同市发改委、市秦保局、市文旅局等部门,多次深入秦岭片区摸底调研、登记建档,逐步把“家底不清、路径不明、活化不足”的问题捋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秦岭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特定地域、特定领域与总体层级上补上了过去工作上的短板,既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确凿依据,也让保护与传承有了可操作的抓手。

从调查汇总看,秦岭(西安段)文化资源总量大、种类全:共计2200余项。其中,法定保护对象961项(物质文化遗产90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0项),建议保护对象1239项(物质文化遗产75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81项)。类型上,法定对象覆盖16类,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树名木、自然保护区等;建议对象同样为16类,涵盖秦岭古道、秦岭峪口、文化景观等。数字背后,是一条从史前遗址到近现代记忆、从自然标识到民间生活的清晰脉络,也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系统、更科学、更有温度的方式去守护与激活它们。

秦岭终南山文化价值极高

秦岭作为我国的“中央水塔”,丰富的水源、林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千百年来涵养着关中地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演化催生了如骊山晚照、太白积雪等文化景观以及农业文化遗产、古镇古村、乡土建筑等多元化的资源类型。因此,应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个维度对秦岭终南山文化价值进行系统认识。

从自然生态维度来看,秦岭终南山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作为界分南北的地理标识与长江-黄河分水岭的“中央水塔”,秦岭既是关中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南北气候的关键枢纽;同时它还是划分“三秦”的大地貌单元与大秦岭地区的生态根脉。由此构建起山地-平原-水系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持续改善区域自然环境质量,为西安城市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底盘与永续支撑。

从历史文化维度来看,秦岭终南山是中华民族认同与文化兴盛的重要承载地。秦岭既是中华文明千年一脉的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人类活动与先祖神话,到周秦汉唐的都城布局,再到依托山水胜景展开的文学创作,秦岭在独特自然条件塑就的人文环境中,形成了中华文明演变的核心地带,集中彰显出这一区域所承载的社会人文价值与精神标识。

从红色文化维度来看,秦岭终南山是西北革命火种的撒播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蓝洛地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先后翻越终南山,经秦岭北麓栗峪口等地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华清宫五间厅作为西安事变的重要现场,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转折。

从民俗文化来看,秦岭终南山是见证“陕秦认知”与彰显地域文化的摇篮。秦岭是陕西西安地域群体特色认知的重要承载地。自春秋至大秦帝国建立,秦王朝皆立都关中、立都陕西,陕西的简称是“秦”,地方的戏剧称“秦腔”。无论是文化意义上的秦岭,还是地理生态意义上的秦岭,都以“秦”为名。伴随古道交通与山地聚落的延续,社火庙会、石刻造像、传统技艺等在此孕育传承,形成鲜明的民俗文化谱系。

切实保护好秦岭终南山文化资源

把秦岭终南山的文化遗产摊开到一张地图上,首先感到的是“多而全”,随之而来却是“管得散”。不同类别的资源分属不同部门:自然保护地主要由林草系统按照生态监测规范,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巡查做立体监测;不可移动文物则由文物部门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口径,侧重实地测绘、现场评估与档案整理。各自体系管理目标、调查口径、技术标准乃至执行力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把秦岭终南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去系统性保护传承。

要把碎片重新拼成全景,最关键的是把路子理顺。我们立足秦岭终南山全域全要素资源调查本底,建立“名录-坐标-指引”的管控路径传导机制。先明底数:基于全域、全要素的调查,构建秦岭终南山综合性资源要素名录,完善数字化档案,把对象属性、空间位置、权属资料等基础信息都收进来;再定边界:补充资源点要素坐标,同时统筹法定资源要素空间管控线整合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明确各类资源的保护底线;最后给出可执行的指引:通过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的政策指引,做到分类施策、以用促保。如不可移动文物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并把本体保护与周边生态治理、污染防控一起做;古树名木要建档挂牌、日常养护、抢救复壮和病虫害防治,保护设施要同步建设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保护单位与代表性传承人,完善传习与展示体系,建立动态增补机制,鼓励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同时,在历史文化保护线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叠加区域,形成清晰的行为活动管控指引,做到“资源有名录、管控有坐标、实施有抓手”。

要把价值“传下来、讲出去”,我们以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内在联系为基础,结合秦岭终南山地理环境、历史源流、资源特征等情况,通过构建“文化纽带串联-山水廊道带动-核心组团支撑-特色资源展示”的总体结构,促进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以用促保”的可持续路径。依托环山旅游公路与国省干道,把浅山带的遗产点系统串联,并与太白山、华山等实现东西向联动;以傥骆、子午、峪谷、蓝关四大古道为纵深骨架,完善标识导向、慢行网络和驿站服务,打造可徒步、可骑行、可研学的主题游径;围绕重要资源密集区,塑造若干核心组团,明确功能与项目,让示范效应先跑起来;同时优化特色资源展示的布局,增设小而美的专题点位,满足研学、科普、亲子、康养等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

秦岭既是西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文化底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在接下来的实际工作中,应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秦岭终南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系统管控,打造全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西安样板”。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库与“一张图”数据库长效完善机制,动态更新、精准落图;二是把历史文化保护线、准入指引等刚性要求纳入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落地实施;三是实施跨部门协同,强化与文物、文旅、林业、住建等部门配合,形成“多规合一、多线合围”的工作合力。

(执笔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名城处祁洁、陈从军、王宝国)

快速导航
下一篇: